中国女排在世锦赛能走多远
排球星空,与你分享排球资讯与快乐。
不得不说喜欢女排的球迷智商高级的不得了,能不失时机地从细节中捕捉女排的动向,仅凭IP地址就能判断出国家队在人员上的调整。不得不感动到任何时候女排永远是球迷的热门话题,仅凭视频或截图就能推断出某队员的状态或是“蔡斌迎来好消息或坏消息”靠谱或离谱的各种推测。
世联赛结束后,关于女排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九月举办的世锦赛,更多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大婚后的张常宁能否火速回归驰援?李盈莹的对角怎么解决?是刁+丁还是刁+姚更合理?龚翔宇有没有合适的替补人选?还有王梦洁能否次证明自己是国内最出色的自由人之一,第三、四主攻、副攻在哪几位球员中产生等。恨不得把国内相对出色的球员都“过了一遍筛子”。
距世锦赛开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球迷的期望值绝不因备战的短促匆忙而降低,乐观派认为对意大利、巴西、日本仍有取胜可能,因为从世联赛的表现看这几支队伍并非想象中的强大,前提是只要合理解决上面提到的人员配置,世锦赛冲击奖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个人觉得中国女排在世联赛的表现其实已经给了答案,那么就从这几个焦点做一个简单的剖析,展望一下世锦赛前景。
缺少“珠宝”组合的主攻线该如何选择
纵观女排过往凡是在国际大赛登顶的队伍,即便看了没几年球的球迷也都知道这些球队都至少有一到两位核心人物,远的不谈,从2016年里约周期算起,先后有3支球队在世界三大赛上夺冠(不包括世联赛)。分别是中国队、塞尔维亚队、美国队,球迷自然能如数家珍般的盘点出各支球队的关键人物,不必赘述。
说到家一个队能否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边攻手的能力,尽管排球是团队项目,但真的很少看到只拥有顶级二传、副攻乃至自由人的球队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此种球队一数一大把,如有卡神的多米尼加队,有沃洛兹的波兰队,她们的个人技术炉火纯青甚至达到“神”一般的境界,也不乏有德拉克鲁斯、斯马泽科等世界级好手做队友,但一直难以在世界大赛上有所作为。
回到中国队,东京奥运之后“珠宝”的缺席让主攻线陷入危机,世联赛一圈下来球迷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盈莹的对角哪怕能得七八分都会改写比赛结果。与其他位置相比,主攻线成为这新女排最大的隐忧。于是,球迷开始实施各种想象般的模拟操作,先是隔空呼喊“宝宝归来吧!”或者换仲慧改一下节奏,没准就是中国的大波塞蒂或加比,要么就是赶紧锻炼吴梦洁,不能再耽误了……但随之又出现“如果还是不行咋办?”“没上场的永远是最好的”等声音,真是左右为难。
事实上略微冷静思考,出现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态很正常,毕竟“珠宝”在前的高度别说在国内即便放眼国际排坛也属于顶流存在。这种下意识直接比较的结果便是难以降低期望值,恨不得马上冒出一个“朱婷二世”危难之处显身手。
我也曾天真地想过,如果“珠宝”如天神下凡空降世锦赛,那会给球迷带来多大的狂喜。但现实归现实,我们不能把“宝”压在没有影的虚幻想象中,况且“珠宝”即便回归状态如何还是一个问号,那就放弃幻想,踏踏实实面对当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挖掘现有球员的最大潜力,更多的去依靠整体作战。
“黄金一代”便是很好地借鉴模板,或许会有人说与二十年前相比女子排坛的技战术已经有了质的发展,没有可比性,何况现在球员也达不到当年全面的技术水平,但至少排球场上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中国女排的优秀传统是可以传承的,只要努力了,尽力了,进步了,相信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
中国女排的“朱袁张”组合,曾令世界羡慕,令中国球迷自豪。自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三人渐行渐远再无合集。过去的依然成为过去,一切已经回不到从前。就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昔日的故事它早已不在,翻阅曾经保留的旧照片,幕幕往事重又回想起来······想要回到过去早已不存在,只能把所有的美好留在脑海······。”
新女排的“二换三”能否找到合理配置
“二换三”是比赛中极为常见的换人战术之一,多用于落后改变场上节奏或比分紧咬打破僵局时采用,任何一支强队都有相对固定的“二换三”组合,常常能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而中国女排尤其是郎导时期曾上演过无数次经典的“二换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体现出郎导敏锐的阅读能力和对球员技术能力的了解,此外也使得多名“二换三”上场的球员一战成名,逐步走向主力位置。
如2015年世界杯对阵塞尔维亚、俄罗斯采用了丁霞+刘晏含的“二换三”,成为那一届世界杯的神来之笔。2016年里约奥运会与巴西的四强生死战魏秋月+张常宁”、半决赛对阵荷兰的丁霞+龚翔宇至今仍是球迷心中的经典片段。个人以为“二换三”的杰出之作该是2019年世联赛对阵意大利“全民接应”波澜壮阔的场面,不仅逆转成功,也留下了“全民接应”的经典篇章。
无数球迷一直渴望这类经典场面持续上演,世联赛上每当落后时隔着屏幕就会忍不住喊道“二换三试试啊,某某是来打酱油的吗?”新一届女排在世联赛上未能让球迷如愿,无论比分如何极少见到“二换三”的使用,偶尔上去也就是短暂的一轮。这就使得球迷对蔡斌指导的指挥能力有所质疑、有所抱怨甚至狂喷不止。很个人的理解,此类质疑、抱怨有些冤枉蔡指导,不是他不想换,而是目前球员的能力远远达不到上去就能用,用了就好使的水平。
关于接应这个话题说实话其实已经谈论到没有什么新意,有球迷问过我“龚翔宇真没有合适的替补吗?”我不假思索地回复道“真没有”。从2016年出道开始,小宇宙一步一个脚印地坐稳了主力接应位置,从一开始的进攻型过渡到如今的全能型见证了她的成长与成功,但同时也反应出国内接应这一位置的人才匮乏。
中国队接应的作用与欧美甚至日本、泰国亚洲强队完全不是一个模式,简而言之必须具备能攻善守扎实的技术水平,再直观的说就是前排能当主攻后排能当多半个自由人用。掰着指头数,国内强队中没有任何一名球员能达到小宇宙目前的水平,甚至和张常宁、刘晏含这些“客串”型接应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或者有球迷会说“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不培养怎么不行?”试试需要球员具备能力,培养需要时间,而这两条都是新女排在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难题。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写到“蔡指导如今面临的困难远比郎导上任时大得多”,此说法遭到不少读者的反对,大意是现在这个班底是郎导打造的框架,球员既不缺乏大赛经验也都是知名中国女排在世锦赛能走多远战将,这种理解没错,但排球场上远不是算术题那么简单,新教练、新阵容都需要磨合,需要交学费,何况郎导时期达到的高度无形中让人寄予更高的希望,好在大多数理性球迷对这支新女排给与充分的理解和耐心,不再动不动就嚷嚷“下课”“退货”,这是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女排最好的支持。